成都最新公布了2022年度“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评选名单,此次入选的6家企业包括: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几家企业都是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

科创四川记者了解到,入选的6家企业都是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其中两家背后浮现董明珠与李书福身影。

近日,科创四川记者获悉,到2030年海南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100%,全岛全面禁售燃油车。

可见在“双碳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争夺方面海南已经迈出一大步。作为全国汽车保有量排名第二的成都也不甘落后。今年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建圈强链关键在于“链主”企业,成都尤其重视对“链主”企业的培育。

“链主”企业就是产业链上的“火车头”。作为成都建圈强链战略中的重要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的链主企业,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发挥着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成都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整车企业除一汽大众外,均已布局生产新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整车产能30万辆,新能源车型150余款,车型涵盖乘用车、客车、货车、专用车,适用于各推广领域。

那么,没有蔚小理三大造车新势力的成都,靠什么来拉动新能源汽车这个万亿级产业链的发展呢?

近日,据成都市经信局最新消息,2022年度“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正式公示。据了解,共有6家企业入围新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这6家企业包括: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几家企业都是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

本土老牌与格力系在同领域竞争

都自主研发智能移动核酸检测车

科创四川记者梳理发现,在这6家车企中,有两家企业主要聚焦于新能源客车以及专用车的生产制造,一家为成都传统老牌车企,一家为格力系成员。

其中,郫都区企业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客车”)榜上有名。成都客车是一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专业客车制造企业,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重点支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及产业化基地。成都客车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方向,坚持“氢电协同”的发展战略,聚焦纯电动、氢燃料客车及专用车技术、产品和市场。

公司建有先进的冲压、焊装、整车阴极电泳、涂装、总装生产线和整车检测线,主要生产“蜀都牌”4至18米公交、旅游、校车、专用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产品,具备年产8000辆大、中型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及专用车的生产能力。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省级技术中心、成都市工业设计中心、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各个产品荣获客车行业技术大奖,“蜀都客车”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成都市民最喜爱的成都造产品”,“城市之舟”持续升级迭代,成都专业客车制造的代名词就是—蜀都客车。

成都客车积极开展氢能汽车的研发与制造推广,已成功研发多款氢能公交、旅游客车和冷链运输车产品,已累计生产超过200辆氢能客车,其中130辆已投入运营。作为国内最早研发天然气客车的企业,国家和四川省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公司长期致力于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现已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气-电混合动力客车,并正在加紧试制纯电动汽车。

此外,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还其自主研发生产的6台5G 智能移动核酸检测车,通过省红十字会捐赠给省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

除了本土老牌车企之外,广通汽车这家格力系车企也格外引人注目。

公开资料显示,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 于2017年成立于成都市新津县, 是一家以从事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为赖信华。公司致力于研发混合动力、氢燃料、纯电动车等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新能源环保型客车/公交车,经营范围包括:汽车、改装车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机及电池充电柜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广通汽车背后浮现出格力和董明珠的身影。据了解,成都广通汽车法人赖信华此前为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其于2018年出任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据悉,因公司发展需要,2021年11月9日珠海银隆新能源正式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股东有26位,其中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为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0.47%,董明珠为二股东,持股比例为17.46%,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为该公司股东,持股比例为持股3.73%。而珠海广通汽车由格力钛新能源100%持股,同时,成都广通汽车由珠海广通汽车100%持股。因此,成都广通汽车的实际控制人为格力钛新能源,属于格力系企业。

科创四川记者经查询发现,同前文提到的蜀都客车一样,成都广通汽车也参与了核酸检测车的研制。2020年,成都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主导,联合珠海格力电器公司、成都广通汽车公司等多家公司研发生产的新能源自行式P2 核酸检测车正式下线。该车采用国内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高通量提取、移动检测,全自动化分杯处理系统,可实现快速、零接触检测,满足大批量样本处理需求,每日检测量(10/1混采)可达到20000 ,可满足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及大规模核酸筛查的需求。

此外,科创四川记者注意到,成都市广通汽车有限公司还研究了以新能源为动力的专用吸霾车,搭载雾霾吸附及处理设备,可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清除近地面大气中PM2.5及以上颗粒物。除霾设备每小时净化空气5万立方米以上,净化后排放到大气中的PM2.5含量符合相关标准,是移动的“空气净化器”。

曾状告福特汽车获赔百万

现市场方向瞄准小镇青年

同属于四川老牌车企的野马汽车,经历多年浮沉后,将目光瞄向了小镇青年。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野马汽车”)是四川省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品牌,已形成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是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汽车制造企业。

据了解,野马汽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生产的“金顶”牌客车,“野马”、“白鹿”牌越野车和客货两用车曾经风靡全国,尤其是“野马”牌越野车是国家“公检法”系统专用车辆。2002年,四川富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对野马汽车实施整体兼并重组,“野马汽车”正式成为富临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

野马汽车涵盖乘用车、公路客车、公交客车、柴油客车、天然气客车、旅游客车、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客车8大系列40余个车型60余个产品,分别在成都、绵阳建成两个汽车生产基地,以研发生产客车、SUV、MPV、新能源和动力总成等产品为主。

汽车圈从来不缺热闹事儿。前有“本田告双环抄袭”、“路虎告陆风抄袭”,后有野马汽车告福特汽车侵权登上车圈头条。野马汽车曾在2016年起诉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其原因为福特旗下跑车Mustang的中文名与其品牌重名。野马汽车表示,其在1986年已申请注册了野马商标,并后续申请注册了多个野马图形或文字的商标。2000年以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也在国内申请注册“福特野马”商标,围绕“野马”商标,两家公司最终对簿公堂。前不久,这桩侵权案件有了结果,最终以福特汽车在其网站首页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野马汽车100万元而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走过了30年的老牌车企,野马汽车于2019年1月18日宣布与雷丁汽车战略重组,雷丁汽车100%全资收购野马汽车股份,收购价在14.5亿元左右。据了解,雷丁汽车是山东的一家低速电动汽车车企,自2008年专注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名不见经传的低速电动车企收购老牌知名车企,当年的这场收购被媒体形容为“蛇吞象”,这源于野马汽车近年来惨淡的销量。

公开数据显示,野马汽车2018年总体销量为36089辆,2019年上半年销量为10540辆,同比下滑33%;2020年销量为6770辆,相比2019年减少了1415辆,降幅为17.29%;2021年累计销量为2683辆,同比下降43.13%。不过,2022年野马汽车的销量有所改善,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四川野马销量为2490辆,同比增长167.17%,与2021年同比相比增加了1558辆。

野马汽车销量的改善离不开在汽车行业打拼多年的前长安汽车销售总经理唐晋明的加入。唐晋明加入野马汽车后,与团队共同定下了2025年年销25万辆,成为中国城镇汽车市场创领品牌的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新的野马汽车将市场战略重心调整到了4-6线城市市场,瞄准小镇青年,打造县域市场,欲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来找到野马汽车的增长点。那么,唐晋明及其团队能不能在2025年完成产销25万的目标,我们拭目以待,科创四川也会持续关注。

进入成都民营企业十强

现为吉利汽车帝国一员

公开资料显示,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2日在成都市经开区工商局登记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法人代表为袁小林,其为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

科创四川记者查询天眼查得知,沃尔沃汽车(亚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中嘉汽车控股股东,穿透股权信息可得,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其实际控制人,而大庆沃尔沃的控股股东为沃尔沃中国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二者分别持有50%的股份。可以得知,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即为业内通常所述沃尔沃大庆工厂和沃尔沃成都工厂的主体。

而成立于1927年的沃尔沃汽车,是世界著名豪华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瑞典哥德堡,在瑞典、比利时、中国和马来西亚设有生产厂或组装线。2010年3月28日,吉利以18亿美元正式收购沃尔沃100%股权,正式将沃尔沃汽车收入囊中。由此可见,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属于李书福掌舵的吉利汽车帝国的一员。

据悉,中嘉汽车为沃尔沃在中国建立的首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S60L、XC60高档轿车等5款车型,建设“两主机”(发动机、变速器)和“三中心”(沃尔沃汽车研发中心、中国西部零部件采购中心、中国西部营运销售中心)。2020年基地实现整车产量约9.8万辆,主营业务收入约208亿元,纳税15亿多。全年出口整车约3.4万辆,出口货值约83亿。此外,中嘉汽车还入选2021年第十一届成都民营企业100强前10名,是成都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明星企业。

均位于成都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

为中外合资企业于西南的生产基地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商用车等主流车企在四川均设有工厂。此次上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就包括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和四川一汽丰田。

公开资料显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的全资子公司,定位于一汽-大众在西南的生产基地。据了解,一汽-大众通过收购成都一汽汽车有限公司设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生产德国大众品牌的轿车产品。而成都一汽的前身为四川旅行车制造厂,是四川省当年的优势重点企业。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位于龙泉驿区,占地总面积2000余亩,投资300亿元兴建了技术领先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全套的汽车生产四大工艺。建成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大众品牌与捷达品牌汽车超540万辆,成为成都汽车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通过“成都工业旅游示范点”评审并被正式授牌为“成都市工业旅游示范点”。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将充分发挥成都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积极投身汽车知识普及与工业文化传播工作,成为成都市第一家打开大门,开放车间,探索工业旅游运行的汽车整车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一汽丰田)成立于1998年11月10日,总投资9.18亿美元,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共同出资创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四川一汽丰田是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汽车整车项目,也是四川省最大的汽车合资项目。

据悉,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的四川一汽丰田现主要生产柯斯达、普拉多两款车型。据介绍,随着国6排放法规的实施,普拉多车型将于今年停产,暂时退出中国汽车市场,为填补普拉多退市的空白,四川一汽丰田导入丰田公司全新TNGA技术平台的B级顶级轿车,目前工厂年产能超过 10 万辆。

西部汽车看成都,成都汽车看龙泉驿。梳理前文信息可知,这6家链主企业中有4家都位于成都龙泉驿区,因为龙泉驿区已成为成都汽车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龙泉驿区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其中,实现整车产值1217.6亿元、同比增长4.4%;整车产量连续6年突破100万辆,分别占成都市、四川省汽车产量的95%、85%以上,占全国汽车产量的4%。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18万辆、较上年度增长112%。可见,龙泉驿区已经成为四川汽车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这几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

作为成都“建圈强链”战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成都优势明显。

消费端:作为拥有超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拥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巨大市场,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成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了500万辆,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位。截至5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0.12万辆,排名全国城市第七、非限购城市第一。

供给端:成都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领克、神龙等整车企业33户,初步形成了轿车、SUV、商用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的全链条产品体系。

政策端:日前公布的《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机动车电动化替代计划,持续提升公交、出租等车辆中纯电动汽车比例。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0万辆,力争达到80万辆。

产业链端:产业链分布上,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两线(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整车)、三纵(乘用车、客车、专用车)、三横(通用部件、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产业链上均实现布局,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前不久成都还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布局新能源整车和动力电池领域。

依托于这些优势,成都经信局提出到2025年,汽车全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实现整车年产量200万辆,新能源整车产量5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都造”整车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的汽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