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最艰难的那几个月,大家拧着的眉头都放松下来了。”商继成笑着说。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东方汽车广场,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之一,东方汽车广场的办公室主任商继成每天都要和市场内的各品牌4S店和经销商打交道。在他看来,经销商们脸上的表情,就是车市的晴雨表。一个多月来,市场人气和销售数字节节攀升,经销商们终于重新有了笑容。长三角是我国汽车产业重镇,也是汽车消费的大市场。今年3月以来,疫情影响长三角汽车产业链,汽车消费随之陷入低谷。而随着上海各车企于5月末复工复产,一度“失速”的长三角汽车产业已重回轨道。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与各地刺激汽车消费举措的共同驱动下,长三角的车市终于走出阴霾。正值盛夏,长三角的车市和气温一样火热。

汽车销量一度断崖式下跌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本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我国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94.3万辆,同比增长22.6%,环比增长43.5%,6月零售环比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历史最高值。分析报告中,6月的销售数据,被描述为“超预期”。在这一轮“超预期暴增”之前,车市在4月经历断崖式下跌,零售总量仅为104.2万辆,生产端的情况则更为严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产量99.6万辆,同比下降41.9%,环比下降47.1%。相比3月,汽车行业整体产能跌幅接近五成,为近10年同期的月度新低。4月和5月,东方汽车广场生意惨淡,商继成回忆,危机来临的前兆,是零部件运费暴涨。盐城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东方汽车广场内也汇集了大批零部件生产企业,他们的最大客户,就是上海的各车企:“平时跑一趟上海,2000元左右的运费就已经算高的了。但是那段时间,报价到1万元都未必有人接单。”疫情对车市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些车企停产,车造不出来;物流受限,车运不进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车可卖成了经销商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人员流动受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广场的生意。有经销商告诉记者,一听说车子要延期交付,一些客户不愿等待,直接取消订单;原本预约看车的客户,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到店。以日系车的代表品牌丰田为例,设在东方汽车市场内的盐城通和丰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今年1月至5月的销售量,仅1月过百辆,此后便一路下滑;各进口品牌亦因车辆滞留港口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某进口豪华品牌在4月的销量,勉强够上两位数。盐城如此,多个长三角城市四五月的汽车销售均不乐观。

多重利好下车市快速复苏

5月末,长三角汽车产业开始逐步恢复元气。加速保供复产的同时,利好政策的落地,更是为低迷的车市注入强心剂。5月31日,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的细则正式出台。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国家税务总局7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购置税减征新政实施一个月来,全国共减征车辆购置税71亿元,减征车辆109.7万辆。与国家层面的政策相呼应,长三角各地针对汽车消费,陆续出台鼓励和刺激举措。除了发放专项消费券这样的“常规操作”,各地亦有不少“自选动作”。比如浙江杭州新增投放4万个小客车指标,于6月20日以专项摇号方式一次性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市民发放;江苏南京下辖多区则推出购车补贴礼包,其中江宁区从6月3日至6月30日累计发放补贴1500万元。多重利好下,杭州某品牌4S店在6月单日的销售额一度近4000万元,另一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设在上城区的门店单日接待量达1100人次。商继成发现,东方汽车广场的经销商们有了新烦恼,“四五月是没车可卖,现在则是车不够卖”。甚至,就连那家在4月仅卖出两位数的进口豪华汽车品牌,6月的销售额也一举达到了近6000万元。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韩震直截了当地用“非常好”三个字,形容6月份安徽车市的总体表现。据该商会统计,6月份,安徽全省销售汽车6.4万余台,销量环比增长37.78%,同比增长16.67%。韩震告诉记者,购置税减征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而专项消费券的发放则更为车市添了一把火:“安徽这次对于提振汽车流通端的力度和决心非常大。6月开始发放的消费券,覆盖全系列、全车型,只要买车,就能享受优惠。”以合肥为例,根据此次发放的汽车消费券使用规则,购买10万元以下乘用汽车,每辆车发放2000元消费券;购买10万元(含)以上20万元以下乘用汽车,每辆车发放3000元消费券;购买20万元(含)以上乘用汽车,每辆车发放4000元消费券。韩震表示,目前安徽已有14个地市推出了汽车专项消费券,未来还将继续推出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等促销手段。此外,合肥专门针对个人购置新能源汽车推出的电费补贴也于6月开始申报。各车企和经销商也不愿错失政策红利,纷纷让利促销,以期尽快收复市场失地。商继成说,整个6月,东方汽车广场内打折力度空前,各品牌的促销战颇有点“神仙打架”的味道。就连平日甚少有折扣的7人座商务车型也开始降价销售,最高降幅达1.5万元左右。“我看了都有点心动。”商继成说。

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势增长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7.1万辆,同比增长141.4%,环比增长35.3%。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截至6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突破千万大关。自去年第四季度起,新能源汽车销售就已经开始展现强劲的上升势头。国内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逐年提高,叠加四五月积压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新能源汽车在6月迎来全面爆发,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打铁必须自身硬,韩震认为新能源汽车热卖的关键始终是产品本身:“按照既定政策,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了30%。补贴退坡在一定程度上对车企形成了倒逼,促使车企拿出更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投入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国产新能源品牌开始发力,大量新车型密集投入市场。”消费者同样对新能源汽车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据商继成观察,新能源汽车对于有加购和置换需求的消费者尤其具有吸引力:“油价一涨再涨,燃油车用车成本的上升肉眼可见。在眼下这个时间点,消费者往往都会优先考虑新能源汽车。另外,最早一批新能源车车主也已经逐步进入换购周期,他们也是目前消费主力之一。”然而,一边是接连创下新高的销售数据,一边却是迟迟无法交付的订单。盛况之下,产能不足成为当下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痛点。以刚刚在6月力压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的比亚迪为例,其3月披露的投资者会议纪要显示,累计未交付订单量当时已达到40万辆,并且仍在逐月增加。面对饱受诟病的交付问题,7月15日,比亚迪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发声回应,表示正积极爬产,全力提升交付。不止比亚迪,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爆发已超出了国内多数车企产能,而久拖不决的全球“芯片荒”和疫情带来的供应链波动,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供需不平衡,各大“新势力”车企的交付周期目前大多在一个月上下。漫长的等待,是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时的最大“槽点”。商继成告诉记者,东方汽车广场内,几大热门的新能源品牌“等车”是常态,部分车型从下单到提车需要等上50天左右。一再拉长的交付周期会否影响到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意愿?韩震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表示,除了销量,更应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据乘联会统计,6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26.1%,较去年同期快速提升10.8%。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意味着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已经有了较高的接受度,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的交付问题并不足以明显影响消费意愿。另一方面,蔚来、奇瑞等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安徽的汽车企业,已陆续走出疫情影响,产能恢复正常水平,比亚迪的合肥工厂也于6月30日正式投产。业内估计,7月底至8月,新能源汽车的交付问题就将有望得到缓解。

下半年车市可能继续向好

汽车行业欢欣鼓舞之余,大家都在思考,热度能够延续到几时?鉴于目前车市促销力度仍处于高位,消费者手握待价而沽的余裕。但是,长三角多地目前实施或公布的提振汽车消费相关政策,也将陆续到期。随着政策的退出,部分车型的价格也将逐步企稳,车市的热度能否延续,面临一定不确定性。“2009年和2015年,国家也曾先后出台过刺激汽车消费的相应政策。虽然不同经济周期下和社会环境下的情况必然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但是从过往的经验看,在政策红利周期内,汽车消费保持增长应该不成问题。”韩震表示,作为国家级的重磅政策,购置税减征将一直延续至年底,下半年的车市可能继续向好。按照汽车零售行业的市场规律,夏季往往是车市一年中的相对淡季,直至九十月逐步开始反弹,并最终在年末经销商的业绩冲刺阶段迎来销售高峰。考虑到本轮疫情影响的时长,韩震认为这一传统“周期律”也将随之延后一个半月左右:“按照6月的趋势,七八月的整体情况应该也会比较乐观。相对的,九十月可能会成为全年车市的关键期。”同时,政策红利将一定程度激发换新和加购需求。据商继成观察:“这段时间是毕业季、就业季,一些家庭也会在这个时期选择为子女购置汽车。以往观念里,孩子的第一辆车通常都不会买太好的,但是现在有购置税减征、有消费券、有厂商让利,原本零售价在20万元甚至30万元左右的车现在也都被纳入了选择范围。”商继成告诉记者,近来东方汽车广场内一些豪华汽车品牌的“基础款”销售颇佳,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为子女购买的。政策固然给力,车市也并非皆大欢喜。相比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的销售面临一定压力,尤其是10万元以下的基础车型和价格高昂的豪华汽车销售处境相对艰难。业内人士分析,现有政策红利对这两类车型的消费人群实际影响有限。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燃油车就全无机会。韩震认为,传统燃油车的产业链长且复杂,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拉动作用,并不能被轻易舍弃或是替代。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细分,只要品质过硬,各种车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政策红利期终会过去,抓住销售机遇的同时,也是修炼内功的时机。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于量